社会现象蜗居和蚁族启迪逃离北京上海广州

相信去年绝大部分年轻人都看了电视剧《蜗居》,看完以后也一定触动非常深刻。今天,我们把腾讯网和中国网联合制作的《说到最后》第一季第一集——逃离北上广的部分内容招录,希望那个给年轻同胞们一些启迪和点拨。

北上广,即北京、上海、广州。伴随“蚁族”、“蜗居”等概念的流行,要不要逃离北上广,到二、三线城市去安放青春?已成为时下最火热的话题。北京、上海、广州,这些曾经承载了一代年轻人梦想的的大城市,开始变得让很爱恨交加。逃离还是死扛?坚守还是离开?作为那些曾经做过,或者正在做大都会生活梦的年轻人来讲,实在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想留留不下,想逃无处逃,当“逃离北上广”渐成为一句口号时,我们可能要想另一个问题。到二线城市,真能过上幸福生活吗?“逃离北上广”真的是一种好的选择吗?如果你身处“北上广”,你会选择逃离?还是选择坚守?

有一句话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说你自己的承受能力,所以我们叫高风险的社会。所谓高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你有没有应对这种高风险的这种能力。比如说,在北京市你可以成功,机会很多,同样你可以失败。而且你在北京成功的过程之中,你要忍受所谓相对剥夺。

你要想从一个社会学角度来讲呢,人要分层。分层呢,按照我们的老鼻祖马克思·韦伯说的,财富、权利、声望。人往高处走,高不是说海拔的高,是没钱了,想有钱了;权利小的想权利大;声望低的想声望高了,所以现在目前中国社会分十层。那么你到北京,毫无疑问,首都。首都有什么特点?有特权,关键是首都有特权。所以你到首都来赚钱,首都有洋大款、公大款、有土大款、还有土公款。

当然就是如果要逃离这个话题,我想可以把人群往外再搬一点,因为目前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有另外一群人,他叫“蚁族”。他们的在北上广,可能生活得非常艰难。比如像北京很多朋友,他们有一种生活叫做“地老鼠”,什么叫“地老鼠”呢?就是在北京租一间地下室,整日也见不到阳光,每天早上天不亮,就从地下室钻出来去谋生;然后等到天黑了披星戴月的,又钻回地下室去睡觉,整个就这样一种生活。

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资源社会。一个是信息,一个是资源。你能够掌握多少信息,然后你能够和别人交换多少资源?对于我们这一批年轻的人来说,大城市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源,都远远超过我们当下的中小城镇的。

我想我们很多朋友事实上都是来自于中小城镇的,我们对于中小城镇的那种苦闷是有一种深深的体会的。

其实我要说的一点在于,在座的蜗居在北京的,哪怕你时不时抱怨说我要逃离北上广,其实基本上都不会做。你也可以去做调研,已经蜗居在大都市的,离开的很少。我认为不会超过10%。因为我这么多年的经历,我见过个别离开的,个例非常少。我要说的是,说是在抱怨,但是我要说不抱怨,抱怨是不够的。

中国人首先最好面子,包括北京人自己,为什么买房,顶着那么大的压力买房,而不租房?都是好面子。说我有房,比如说亲戚朋友一来,说我现在没租房,我买房了,我们家有一套多少多少的房,这第一点就是面子。外地人在北京,说我现在在北京打工了,比我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打工说出去要好听。这就是很多人,大学生毕了业,为什么要想方设法留在这些一线城市,可能是首要因素。就是我留在一线城市了,至少证明我在一线城市,我能生存下来,我有这个能力。回到家乡之后,可能都想过那种衣锦还乡的生活,这是第一点。

还有就是我的身边很多朋友,他们主张一个观点就是:我宁可在大城市睡一张床,也不在小城市要一套房。这其实也是面子问题。就是中国人有点儿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他们认为面子是第一位的,所有东西都是基于这些面子。包括买房来说,为什么要想方设法买这种高价房?想方设法地到这种大城市去买房,不就是想说我住在首都,或者我住在上海、广州。说出去很体面,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因素。

很多人来到北京,甭管是贷款买房也好,租房也好,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精神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可能各方面的压力都来了。比如说一个人假如在北京挣5000,这在北京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普通的蓝领工薪阶层。那么他们挣的这些钱,要还房贷,交通费、电话费、吃饭、买衣服、娱乐,都掏这些钱,他们没有钱了。那么他们在这些之余,没有钱去进行其他的娱乐,比如说旅游,比如说经常逛街、泡酒吧,没有。于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群族,“宅族”。比如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宅男”“腐女”这两种人。他们在家里,他们不敢花钱,他们压力太大,那这些人你们何必要留在北京?要留在上海、要留在广州呢?可能你们到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许就业机会没有在一线城市这么多,但是你得到工作的机会变大了,因为竞争没有一线城市这么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