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知识之专题要素的定义特征和表示方法

一、 专题要素的特征

1.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专题要素是专题地图的主题内容,从资料来讲,一是将普通地图内容中一种或几种要素显示得比较完备和详细,而将其他要素放在次要位置或省略,如交通图的交通要素;二是普通地图上没有的和地面上看不见的或不能直接量测的要素,如气候图、游客密度图、古遗址图和经济效益图上的专题要素。

专题地图的类型虽然很多,但其内容都是由地理基础和专题要素组成的。地理基础是由普通地图内容要素组成的。如水系、植被、境界、居民地、交通、地貌等,通常用浅淡颜色表示。地图上表示哪些地理基础和表示的详细程度如何,是根据专题地图的主题、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的不同而确定的。

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三:一是呈点状分布或在实地占面积不大,如采矿点、城镇等;二是呈带状分布,如旅游路线、交通线、江河、客流路线等;三是呈面状分布,可分为:连续而布满制图区的,如地貌、气候等;间断呈片状分布的,如城区、湖泊、公园、森林等;大范围内呈分散分布的,如动物、人口等。其中点状分布和面状分布是相对而言的,如城市,在全国城镇分布图上,诸城市可能成为点;而在某城市地图上,该城市又变为面。

2. 专题要素的时间态特征

专题要素的时间态特征主要有3点:一是限定在某特殊时刻的,如今天或某日期的经济收入值、客流总数、基础设施数等,可包括过去的、目前的和将来的。二是表示某一段月份内、年份内的,如2—10月的游客数,2000—2003年各年度的经济总收入等。三是某年度内的周期性变化,如某年内各月的气温变化、降水变化等。

3. 专题要素的可示特征

在大千世界中,凡具有空间特征的信息资料及事物现象,都可用专题地图的形式来表达。专题地图种类繁多、复杂多样,其专题要素可被表示的特征主要有: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如铁路线分布、城市分布等;专题要素的质量特征(类别、性质),如小麦地、稻地等;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如亩产、总产量等;专题要素的内部组成,如农作物中优良、一般和低产品种的构成比重;专题要素的动态变化,如制图区内小麦总产的年度变化;专题要素的发展趋势,如小麦产量预测等。专题地图的符号图形回答:这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构成怎样?过去和现在怎样?将来怎样等问题。

二、点状要素的表示方法:定点符号法

点状要素常用定点符号法表示,简称符号法。它是用各种不同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的符号,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通常符号的位置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的差别,大小表示数量的差别,结构符号表示内部组成,定位扩展符号表示发展动态。

1. 符号的形状

符号按其形状可分为几何符号、文字符号与艺术符号三种(图6—1):一是几何符号,其图形简单、绘制方便、定位准确、区别明确、所占面积小、大小易于比较,因此使用较广。但简单的几何图形太少,难以反映种类繁多的地理要素,且缺乏真实感。二是文字符号,是用专题要素的首字母或简注汉字作为符号。能望文生义,不需查找图例。但很多要素名称的首字母常是相同的,因此容易混淆,且定位也不精确。三是艺术符号,可分为象形符号和透视符号两种。象形符号是用简单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景物,简单明确,容易记忆和理解。透视符号是按事物的透视关系绘制而成,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直观显明,引人注目。但这两种符号图形所占面积较大,一般在图上较难确定其准确位置。且难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反映数量较为困难。

2. 符号的大小

(1)比率符号与非比率符号

符号的大小与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有一定比率关系的,叫比率符号。符号的大小与专题要素的数量无比率关系,则称为非比率符号。

(2)绝对比率符号与条件比率符号

比率符号又可分为绝对比率符号和条件比率符号两种(图6—2)。绝对比率符号是指符号面积的大小与所示事物的数量成正比关系。其易于比较事物的大小。但当两个数量相差极为悬殊时,会使大符号太大,或小符号过小。若使最小符号明显易读,则最大符号可能因尺寸过大而影响其他事物的表示;反之,小的符号就难以绘制和阅读。

条件比率符号是指符号面积的大小与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之间成一定比率关系,但两者之比不等于符号面积之比,而是为绝对比率加上某种函数关系的条件,即使最小符号清晰易读,最大符号不过分突出,整个图幅内容能相互协调。

(3)连续比率与分级比率

无论是绝对比率或条件比率,其符号大小的变化,都可以是连续的或分级的。

连续比率是指只要有一个数量,就必然有一个一定大小的符号与其对应,即符号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量都是连续的。若每个连续比率符号的面积与它所代表的数量成绝对正比关系,则叫绝对连续比率;为绝对连续比率加上某种条件,则叫条件连续比率。采用连续比率可直接在图上根据符号的大小求出相应事物的数量,但计算麻烦,绘制困难。实际作业中,常采用分级比率。

分级比率是对所示事物的数量进行分级,使符号的大小在一定区间内保持不变。绝对分级比率符号的面积与数量的分级平均值(或极限值)成绝对正比关系。实际作业中,多采用条件分级比率。条件分级比率符号的面积与数量的分级平均值(或极限值)成函数关系。

用分级比率对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进行分级,图例相应简化。因此,较易确定相应符号大小,也方便了读者。同时,在一定时期内还能保持地图的现势性。但不能表示出同一级别内所示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别。

级别划分有等差分级和等比分级等。常用等差分级,即分级间距完全相等,而且每级下限全为整数。等比分级是各级间距成倍地增加,即成等比级数。也有把等差和等比分级相结合成任意分级的。采用哪种分级方法,要由所示事物数量的实际情况决定。应当指出,符号大小是由事物数量的相对关系确定的,并不是根据比例尺来表达。

3. 符号的颜色

符号的不同形状和颜色都可以反映所示事物的质量,但是,由于颜色的差别比形状的差别更明显,因此,最好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事物最主要、最本质的差别,而用符号的形状来表示次要的差别。如用红色和绿(黑)色分别表示人文和自然景点,而以符号的不同形状表示相应不同景物。

4. 符号的结构

符号按其结构的繁简程度,可分为单一符号、组合符号和扩张符号等。

组合结构符号是将符号划分为几个部分,以反映所示专题要素的内部结构(图6-3)。

如表示某一城市人口的符号,就可根据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比重来分割圆,用圆内

部的分割比率表示性别组成。圆形符号和环形符号最易分割,常被采用。定位扩张符号用以反映事物的发展动态。常用外接圆、同心圆与其他同心符号,并配以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各个不同时期事物的数量发展(图6-4)。

5. 符号的位置

几何符号可准确定位。当某处符号过于密集,即使符号相互重叠,也不会产生疑义,但为了提高小符号清晰度,较大符号的色彩必须浅淡,或以附图的形式扩大表示。当几种不同的符号位于同一点、产生不易定位及符号重叠时,可将各个符号化为一个组合结构符号表示,或用小符号压大符号。符号的位置可表达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线状要素的表示方法:线状符号法

线状或带状分布要素,如交通路线、客流路线、水系、断层线、境界线、岸线、地质构造线、气象上的锋等,一般采用线状符号法表示(图6-5)。通常用颜色和图形表示线状要素的质量特征,如用颜色区分不同的旅游路线、不同时期内的客流路线、不同的江河类型等;用符号粗细表示等级差异;符号的位置通常描绘于被表示事物的中心线上(如交通线),有的描绘于线状事物的某一侧,形成一定宽度的彩色带或晕线带(如海岸类型、境界线晕带等);用符号的长短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如用公路符号的长短表示公路的长度。线状符号法常用来编制水系图、交通图、地质构造图、导游图以及路线图等。

四、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面状要素按空间分布特征可归纳为三种形式:一为布满制图区的要素,可用质底法、等值线法和定位图表法表示;二为间断呈片状分布要素,可用范围法表示;三为离散分布要素,常用点值法、分级比值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和三角形图表法表示。 

1. 质底法

质底法又叫底色法,是在区域界线或类型范围内普染颜色或填绘晕线、花纹,以显示布满制图区域专题要素的质量差别,常用于各种类型图和区划图的编制,如地貌类型图、农业区划图、气候类型图等。

编图时,首先要按所示内容的性质,进行分类和分级(分区);其次在图上勾绘出各分区界线;最后在各分区界线内据拟定的图例符号表示出各类型或各区划的分布(图6-6)。

质底法按面状符号分类分区界线的准确程度,可分为精确和概略质底法两种。行政区划图、地貌类型图、地质图、气候区划图、农业区划图等常用前法表示。概略质底法的图斑轮廓线,可用网格线的变化来表示面状要素的分布,其符号轮廓呈直角状,仅能表示事物的相对分布范围。如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图等(图6-7)。质底法的特点一是所表示专题要素布满制图区域;二是符号不能重叠,故难于表达事物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

2. 等值线法

等值线是连接某种专题要素的各相同数值点所成的平滑曲线,如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海深线等。常用于表示地面上连续分布而逐渐变化的专题要素,并说明这种要素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和强度,它适用于表示地貌、气候、海滨等自然现象。

编图时,首先据某要素同一的质和量,在地图上,把各地较长时间观测记录的平均数值,标定于相应各测点;然后在各测点之间,用比例内插法找出等值点,并把等值点连成平滑曲线,即得等值线;再在等值线上加上数值注记,就可显示其数量指标(图6-8)。为

了反映要素的发展趋势及增强质和量的明显性,可在等值线图上进行分层设色或加绘晕线,颜色由浅到深、由明到暗、由暖到寒(晕线由细渐粗、由疏渐密)变化,就可反映出要素逐渐发展变化的特征。等值线的数值间隔最好保持一定的常数,以利于依据等值线疏密程度判断要素急剧与和缓的变化特征。

3. 定位图表法

定位图表法是把某些地点的统计资料,用图表形式绘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以表示该地某种专题要素的变化。

常用柱状图表中的符号高度(长短)或曲线图表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变化(图6-9)。如各月或各年度风向、风力的变化,降水量、气温变化等,均可采用这些图表。

可用玫瑰图表中的符号指向和长度表示专题要素的方向和数量或频率、强度变化。

如风向图,用线条指向(南、北、东、西等方向)表示不同风向,用线条长度表示风的稳定性(各方向风的频率),用线条上的短线表示风力大小。

定位图表法仅用来表示周期性发生的专题要素。如水文的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交通监理站的客流变化、游客数的季节(月份)变化等。

定位图表法和定点符号法都是表示定位于点的专题要素,其区别是:

(1)定点符号法是表示某一特定时刻或有限时期内发展变化的专题要素特征,而定位图表法则是表示周期性发生的专题要素变化;

(2)定点符号法是以面积大小来说明所示专题要素的数量;用形状和颜色表示其质量,而定位图表法则是用方向线的长短、指向、位置等来表示出专题要素的频率、方向与大小。

4. 范围法

间断成片状分布专题要素(如森林、资源、煤田、石油、某农作物、自然保护区等)的表示常采用范围法。范围法(区域法)是用轮廓界线来表示制图区内间断而成片状分布专题要素的区域范围,用颜色、晕线、注记、符号等整饰方式来表示事物类别;用数字注记表示数量(图6-10)。

范围法分精确范围法和概略范围法两种。精确范围法有明确的界线。概略范围法是用虚线、点线表示轮廓界线,或以散列的符号、文字或单个符号表示事物的大致分布区域。

范围法可在同一幅图上表示几种不同事物,若各事物相互重叠时,可将不同色彩或晕线的符号叠置,因而此法可表达事物现象的渐进性和渗透性。范围法清晰易读,既可表示专题要素的空间分布,又可表示其性质、类别,较为常用。范围法和质   底法的区别是:前者所表达事物未布满制图区,符号可以重叠;后者所表达事物布满了制图区,符号不能重叠;前者侧重表达事物的分布范围,后者侧重表达事物的质量特征。

5. 点值法

在图上用一定大小、相同形状的点子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区域分布和疏密程度的方法叫点值法(点数法)。

该法用于表示分布不均匀的专题要素,如人口分布、资源分布、农作物分布、森林分布等。

布点之前,先要确定点子的大小和每点代表的数值。确定的原则是最稠密处,点可以几乎相接但不重叠;最稀疏处,也有点的分布。确定点值的方法是:先在图内选定一个密度最大的小范围,并在其中紧密地均匀布点(点直径大于、等于0.4mm,才能在图上明显表示;点的间隔应大于、等于0.2mm);然后,用该范围内专题要素总量除以其中的点数,得出每点所代表的数值,并凑整即得点值。确定点值亦可采用数值计算法,如密度最大区专题要素数量为A,密度最大区点数为N,密度最大区图上面积为P(mm2),点的直径为d(mm), 则计算点值S(凑为整数)的公式为:

S=A/N=A(d+0.2)2/P                            (6-1)

如遇到专题要素分布密集与稀疏特别悬殊的地区,可考虑采用两种不同点值的点,两种点面积之比最好能与点值之比相一致,以便于比较。每一个统计区所布设的点子数,用其数量指标除以点值即可求得。对点特别密集区也可采用扩大图的形式表示。点值法有两种布点方法:一是均匀布点法,即在一定的统计单位(省、地、县、区、乡)内均匀布点;另一种是定位布点法,即按专题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布点(图6-11)。用均匀布点法时,可在某一统计区内按其点数均匀布点。当统计区较小或专题要素分布均匀时比较精确。为避免与地理基础要素发生矛盾,图上除大的水系外,小河流、地貌、小居民地与交通网等皆应舍去。用定位布点法时,可先按专题要素的分布情况,在图上划分出次级区域界线,然后布点,清绘时再将小区域界线去掉,以提高布点精度。为了说明点子分布与地理基础的关系,应尽可能地在图上将底图要素,以浅淡的颜色表示,以达到衬托目的,并表示出专题要素和地理基础的相互关系。

用点值法编绘的地图,也可用不同的颜色或不同形状的点子分别表示几种专题要素的分布情况。若图上所表示的几种专题要素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带性,分布区不重叠,互不干扰,才可用不同颜色的点分别表示其分布范围,能获得很好效果。

质底法和范围法主要表示专题要素的分布和质量特征,点值法既可表示专题要素的分布,又可表示专题要素的数量指标,故点值法是质底法和范围法的进一步发展。[NextPage]

6. 分级比值法

分级比值法(分级统计图法),是把整个制图区域按行政区划(或自然分区)分成若干小的统计区;然后按各统计区专题要素集中程度(密度或强度)或发展水平划分级别,再按级别的高低分别填上深浅不同的颜色或粗细、疏密不同的晕线,以显示专题要素的数量差别。同时,还可用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或晕线由疏到密(或由密到疏)的变化显示出要素的集中或分散的趋势。

分级比值法只能显示各个统计区间的差别,而不能表示出同一统计区内部的差别。所以,分级统计的统计区愈大,反映的要素特征也就愈概略;统计区愈小,反映的要素特征就愈接近实际情况。

分级比值法一般只能用于表示要素的相对数量指标。计算相对数量指标时,一般是将各统计区内某项数量绝对指标除以该统计区另一项数量绝对指标,得出数量相对指标。如人口密度,就是人口数除以统计区面积。劳动效率,就是劳动总收入除以职工总数。饭店客房利用率,就是被利用床位数除以总床位数。该法常用来编制资源密度图、沟谷密度图、劳动效益图、交通密度图、渠网密度图等(图6-12)。

分级比值法图上级别的划分,取决于编图目的、地图用途、专题要素的分布特点和指标的数值。级别划分可采用等差分级(如0-10、10-20、20-30等),等比分级(如5-10、10-20、20-40等),还可采用逐渐增大分级(如0-20、20-50、50-100等)或任意分级(如0-20、20-25、25-30等)等。

    可按同一主题、同一分级标准以及同一色级,编绘几幅不同年份的分级比值地图,以反映专题要素的发展动态。

网格分级比值法是以网格作为基本制图单元,分别求出每个网格内专题要素的相对数值,再进行分级,整饰成图。该法的图斑都为直角折线状,制图精度相对较低。一种用厚度表示的立体分级比值图,分级不同,图面效果不同,和用颜色显示的色级比值图相比,可形成不同的图面效果(图6-13)。

分级比值法的优点是对编图资料要求不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现势性,故应用极广。其缺点是不能反映各级别内部的数量差异。该法和质底法的区别是:质底法表示的重点是,用颜色表示要素的质量特征;分级比值法则强调用颜色表示要素的相对数量指标。

7. 分区统计图表法

分区统计图表法是把整个制图区域分成几个统计区(按行政区划单位或自然分区),在每个统计区内,按其相应的统计数据,设计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形,以表示各统计区内专题要素的总和及其动态。可用来编制资源图、统计图、经济收入图、经济结构图等。

采用分区统计图表法可显示专题要素的绝对数量、内部结构和发展动态。通常以符号大小或相同符号个数显示数量;以符号结构显示内部组成;以扩张图形的不同大小及其颜色,或柱状图形、曲线图形等显示专题要素的发展动态(图6-14)。

统计区界线是重要的地理基础要素之一,必须清楚绘出;其他要素如水系、道路、居民地和地貌等,应尽量删减(图6-15);还可注出各统计区的名称和统计数据。

分区统计图表法和定点符号法中所用的图形可能完全一样,但在意义上有本质差别,分区图表法反映的是一个统计区内的要素,而定点符号法反映的则是点上的要素。

分区统计图表法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的表示方法,可反映各统计区间的差别,但不能反映每个统计区内部的数量差别。制图时常用分级比值法作为背景,用分区统计图表法作为主题,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使它们的优缺点得以互相弥补,效果较好。

五、其他表示方法

1. 移动要素表示方法——动线法

移动要素(如货物流、客流、气团移动路线、交通车流等)的表示方法,常采用动线法。动线法是用各种不同形状、颜色、长度、宽度的箭形符号(图6-16),表示专题要素移动的方向、路线、数量、质量、内部组成以及发展动态的方法(图6-17)。

一般用箭形符号的尖端表示运动的方向,如客流流动方向;用箭形符号的粗细表示强度、速度或数量,如旅客年流量、游客数量;用箭形符号的颜色或形状表示类别性质,如用红色符号表示国内游客流量,用蓝色符号表示国外游客流量;用箭形符号的长短表示其稳定性,如气团发生频率;用箭形符号的位置表示运动路线、轨迹,如人口迁移路线;用箭形符号的分割组合带表示其内部组成,如用箭形符号的分割比例表示旅游流的男女构成等。

移动路线有精确与概略之分,前者表示其具体运动路线,后者仅表示出运动的方向和起迄点,看不出具体运动轨迹。运动路线描绘的精确程度,是依据地图比例尺、用途、专题要素性质和资料详细程度决定的。

2. 内部结构表示法——三角形图表法

三角形图表法的成图是一种类似于质底法的地图,但其主要揭示事物现象的内部结构特征,这种图的分区范围是各行政单元或统计区,三角形图表是作为图例形式出现的。

把正三角形的每条边均匀地分为十等分,每一等分表示占有该边总量的10%,依逆时针(或顺时针)注百分比数值(图6-18左图),并连接成网。例图中的点位坐标A:Ⅰ—18%,Ⅱ—27%,Ⅲ—55%;B:Ⅰ—19%,Ⅱ—72%,Ⅲ—9%。如职工文化素质图,Ⅰ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Ⅱ示中等文化程度,Ⅲ示中等以下文化程度。该图设计过程如下:

首先,把各行政区统计的三项不同指标值(各类人员的不同比重),用点表示于图内。每一个点代表一个行政区,把每个行政区都点入三角形内(图6-18中图)。

第二步,表内点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可按点的分布情况对三角形图表进行分区(分类型)。一般,对点子分布稠密的区域,分区可细一点(分区小),点分布稀疏的区域,分区可粗一点(分区大),可能情况下,要尽可能将点群(各行政区)的特征差异显示得细致些。图6-18右图共分为10个区,各区特征为:

a. Ⅲ≥70                  (Ⅲ级绝对多数型)

b. 70>Ⅲ≥50              (Ⅲ级多数型)

c. Ⅰ<25,Ⅱ、Ⅲ<25      (Ⅱ、Ⅲ级相同,Ⅰ级少数型)

d. Ⅱ≥50                  (Ⅱ级多数型)

e. 50>Ⅰ、Ⅱ、Ⅲ≥25       (Ⅰ、Ⅱ、Ⅲ级同数型)

f. Ⅰ、Ⅲ<50,Ⅱ<25       (Ⅰ、Ⅲ级同数,Ⅱ级 少数型)

g. Ⅰ、Ⅱ<50,Ⅲ<25       (Ⅰ、Ⅱ级同数,Ⅲ级 少数型)

h. 60>Ⅰ≥50                (Ⅰ、Ⅱ级同数,Ⅲ级 少数型)

i. 70>Ⅰ≥60                (Ⅰ级多数型)

j. Ⅰ≥70                    (Ⅰ级绝对多数型)

左图中A点分在b区,B点分在d区。分区后,即对各区计颜色。三个角顶区可分别设以红、黄、蓝色,中间各区则视其与角顶靠近的程度,设计成接近于该角顶颜色的色调。

第三步,按各点(行政区)在图表中的位置,依其所在分区的颜色,在底图上对各点所对应的行政区内分别着色即可。如上述的A为浅红色;B为黄色。

这种表示方法对专题要素的内部结构剖析较为深刻。如上例中的蓝表示中等以下文化程度绝对多数型,说明该行政区的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需提高。红、蓝分别表示大专以上、中等文化程度绝对多数型,分别说明文化素质较好、尚可等。

三角形图表法常用来分析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特征,环境特征(如优、中、劣),资源特征,人口组成特征(如国籍、职业、年龄、文化层次特征)等。该法中作为图例的三角形图表制作较复杂,非专业人员不易看懂,且直观性、联想性不是很强。但其是结构分析的较好方法。

六、表示方法的配合

现代专题地图往往是两种以上表示方法配合使用(图6-19),以提高图面表达效果和增加传输信息量。

表示方法配合的几基本原则是:

在图上呈点状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呈面状符号的表示方法能够配合。如点符号法、位图表法、分区统计图表法分别和范围法、质底法、分级比值法较易配合。

图上呈点状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呈线状符号的表示方法能够配合。如定点符号法和线状符号法的配合(图6-19);定位图表法和线状符号法的配合;分区统计图表法和线状号法的配合;点值法和线状符号法的配合等。

图上呈线状符号的表示方法和呈面状符号的表示方法能够配合。如线状符号法分别和质底法、范围法、分级比值法等的配合。

一般,图上呈点状符号的表示方法不易互相配合。如定点符号法分别和定位图表法、分区图表法就不易配合;定位图表法和分区统计图表法不易配合。但定点符号法和点值法却易配合。

图上呈线状符号的表法方法不易互相配合。如等值线法和等值线法,等值线法和动线法,等值线法和线性符号法就较难配合。

图上呈面状符号的表示方法不易互相配合(除非一个用底色,另一个用晕线、花纹)。如质底法和分级比值法,质底法和范围法,范围法和分级比值法就不易联合,这是由于图面争位矛盾引起的。

七、表示方法和专题要素特征的关系

专题要素表示方法是制图对象图形表达的基本方法,是对制图对象实质的科学处理技能,是图形思维方法在专题地图领域的具体体现。专题要素表示方法通常要求直观地显示制图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特征,数量、质量特征,空间结构特征以及时空演变特征,其中空间地理分布特征是最基本的内容。

专题要素表示方法是依据地图语言去完成制图对象具体的图形表达,是利用地图符号视觉变量去显示专题要素的特征。

专题要素表示方法如何表达专题要素特征,可用表6-1来归纳总结。

6-1  表示方法如何显示专题要素特征一览表

表示方法

空间地理分布

质量特征

数量特征

内部组成特征

动态变化

定点符号法

符号定位点

颜色、形状、

网纹

 尺寸、纯度、

亮度、网纹

结构符号

定位扩张符号

线状符号法

符号定位线

颜色、形状

尺寸

分割带

虚实线变化、颜色变化

质底法

图斑轮廓线、

类型区界线

颜色、网纹

数字注记

数字注记

颜色和网纹叠合

等值线法

等值线位置

颜色

等值线及注记

——

不同颜色等值线比较

定位图表法

符号定位点

颜色、形状

方向

尺寸

颜色、网纹

曲线、柱状网表

范围法

图斑或图斑轮

廓线、符号位置

颜色、网纹

数字注记

数字注记

颜色、网纹变化

点值法

点群的位置

颜色、形状

点的数量

——

——

分级比值法

图斑轮廓线、

类型区界线

颜色和网纹叠合

颜色、网纹

——

颜色和网纹叠合

分区统计图表法

——

形状、颜色

尺寸、符号数量

结构符号

金字塔图表

扩张符号、曲线、

柱状图表

动线法

符号定位线

形状、颜色

方向

尺寸

分割带

符号长度、方向

三角形图表法

——

——

——

颜色、网纹

——

注:有下划线者为表示方法的主要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