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概括的实质,原则,方法步骤及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

地图概括的实质就是解决广阔制图区域内繁多的地理事物与有限地图图幅面积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编图过程中,这种矛盾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正确处理地图的详细性和概括性的矛盾和正确处理地理各要素的几何精度与地理适应性的矛盾,地图概括就是实现上述两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客观因素主要有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制图资料的质量、地图符号的形式和大小等;而另一方面则是制图者的才能和经验,即经过制图者对客观要素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性的综合考虑而“客观的、科学的抽象过程”。显然制图者个体对客观要素认识过程的差异,必将影响到地图的概括。所以制图者个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和经验,也是影响制图概括的重要因素。

一、地图概括的原则

研究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的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地图概括的原则和方法。地图概括的原则是要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各影响因素对地图概括的作用,从而确定不同的地图概括标准。地图概括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地图用途的需要
每幅地图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因此在进行地图内容的选取时,一定要满足地图用途的需要。地图用途不同,对选取的地理内容和图面的展现形式要求也不一样。如旅游图和教学图由于用途不同,其选取的地图内容就相差甚远,所以在编辑设计地图内容和形式时,地图的用途是制图内容概括的依据。

2、保持地图清晰易读且内容完备
缩小是地图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缩小产生了地图的详细性与清晰易读的矛盾。对制图者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怎样在有限的地图幅面内清晰地展现出完备的地图内容。影响地图清晰性的因素主要是符号的大小、颜色、图形的细碎程度和图面的载负量等。而制约地图内容完备程度的因素则更多,象地图的用途、比例尺、清晰性等都有较大影响。如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地图内容的完备性与清晰性矛盾将变得很尖锐,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就得减少地图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地图内容的完备性应服从地图图面的清晰性。所以地图内容的完备程度是相对的、有限的。制图者的任务就是利用概括手段使二者达到有机协调。

3、保证一定的地图精度
在地图上,各种要素都是以图形符号表示的。因此,地图图形符号的几何精度要有一定的保障。对地图几何精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在地图概括中由描绘误差、移位误差和概括误差产生的,其影响大小与地图比例尺缩小的倍数、地图的概括程度是一致的。由于地图的几何精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在地图概括时要全面系统地考虑这些因素,使地图精度具有一定的保障,以满足用图者的需要。

4、反映出制图区域地理特征
制图区域内各要素的质量、数量、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地图概括的目的就是在地图上模拟出各要素客观的典型特征。由于地图的缩小特点,这种模拟不能采用“克隆”的办法,应该是对地理环境结构进行的一种旨在获得其主要框架的、客观的、科学的概括和抽象。要反映出制图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制图者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制图经验,并且也应具有漫画家那种敏锐的洞察力。

二、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

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部分。客观因素主要有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制图资料的质量、地图符号的形式和大小等;而另一方面则是制图者的才能和经验,即经过制图者对客观要素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性的综合考虑而“客观的、科学的抽象过程”。显然制图者个体对客观要素认识过程的差异,必将影响到地图的概括。所以制图者个体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和经验,也是影响制图概括的重要因素。

1、地图用途
地图用途决定地图概括的方向,直接影响对地图内容的评价、选择和概括的标准与原则。如教学用地图,主要是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选材,并根据使用方式(如挂图、桌面用图、插图等)不同,在概括的标准与原则上表现也不同;再如旅游图,应主要选择与旅游有关的内容,如游览路线、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景区、娱乐场、食宿设施、通讯医疗等。

地图用途对制图概括的影响,一般由制图人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制图经验表现出来,它是目的概括。

2、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对地图概括影响十分明显,它决定事物被取舍的标准和地图内容的多少。由于地图比例尺的不同,使得地图幅面内制图区域范围相差十分悬殊。如地图上1cm2所代表的实地范围,在1﹕1万地形图上为1km2;在1﹕10万地形图上为100km2;而在1﹕100万地形图上为10000km2。显然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使一部分在大比例尺图上重要的内容,到了小比例尺图上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因此,这就要求制图者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在扩大了的制图区域内重新认识和评价地图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根据制定概括的标准和原则。

3、制图区域的特点
区域地理特点不同,同一要素的取舍标准有很大差别。制图区域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制图区域,其地面要素的组成、地理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地图概括必须保证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特点不会消失,即要体现出地理适应性。同样的地理事物在不同的制图区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如小溪、井、泉等,在水网发达地区可以舍弃,而在干旱或沙漠地区则必须保留,甚至有的还要扩大表示。诸如此类的情况还很多,因此在编图中,不宜固守单一的地图概括标准(如质量和数量标准),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制定不同的概括标准。区域地理特点决定事物被选取和舍弃的可能性。

4、制图资料
制图资料的质量是正确概括的基础。如果收集的制图资料质量不高或不完整,将直接影响地图概括的方法和结果。如当缺少人口统计资料时,就不能将人口数量作为选取居民点的重要条件;当编图的资料精度很差时,就很难设计和编绘出一幅真实性、正确性都令人信服的地图。

5、符号样式及大小
地图是以图形符号来表示各种事物现象的。符号的图形样式、色彩、尺寸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地图的载负量,所以也就影响了地图的概括程度。在人眼的可分辨视力范围内,采用精细符号能够增加地图显示的内容,减少概括程度;另外多色地图内容的载负量,一般要大于幅面相等的单色地图。也就是说,在概括地图内容的程度上,多色地图要比单色地图低。

6、制图者
地图概括是由地图的编绘者来完成的,编绘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对制图概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图者决定着地图概括的质量。地图概括是人们制作地图的一种主观过程,制图者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程度,就确定了这一事物被取舍的可能性,故地图概括随制图者的经验和素质而转移。当人的主观意志不适当地代替了科学规律时,就造成了地图概括的任意性。不同的制图者,编制的同一区域,同一主题的地图的质量差别很大,所以,提高制图者的综舍素质,是提高地图质量的重要保证。

由前所述,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在概括时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而要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事实上各影响因素之间互相关联,并不孤立,所以制图者应当把地图概括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对影响地图概括的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点等诸因素,不仅要进行深入的纵向分析研究,而且还要对其横向的关联进行全面综合考虑。显然这也是展现制图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三、地图概括的实质

地图制图是以缩小的形式来表示制图区域内的各种事物现象。由于图幅面积的有限性,因此不可能将制图区域内的全部事物完整无缺地显示在地图上。地图概括的实质就是解决广阔制图区域内繁多的地理事物与有限地图图幅面积之间的矛盾。在具体编图过程中,这种矛盾的解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正确处理地图的详细性和概括性的矛盾和正确处理地理各要素的几何精度与地理适应性的矛盾,地图概括就是实现上述两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地图概括是通过对制图区域内客观事物的取舍和化简来实现的。取舍就是从大量的客观事物中有重点地选择一部分地理要素,在地图上着重表现它们的主要特征,而对一些非重要的要素则要舍去,不在地图上表现;化简则是对选取的地图要素在保证其地理特征的前提下,对其形状、数量、质量特征进行简化。

取舍和化简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地图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的特点并经制图者创造性的劳动完成的。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制图者对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综合分析研究,概括和抽象地集中反映制图对象带有规律性的典型特点和类型特征,而将那些次要内容从地图上舍去,这一过程就是地图概括。地图概括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根据地图的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点对地图内容进行选择和化简,概括和综合的过程”。

地图概括是地图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它在地图编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地概括能使地图恰当地反映出制图要素的地理特征并提高地图的质量。

四、地图概括的方法步骤

地图概括是通过简化、分类、符号化和归纳等步骤实现的。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实施时要统筹兼顾,相互协调。

1、简化
简化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经简化处理,使制图信息符合地图的展现能力,即简化后的要素信息能在规定的比例尺地图上表示出来;另一个目的则是经简化处理后,能尽量保持制图现象的基本地理特征。

简化的方法有多种,但主要侧重内容的取舍和图形的化简两个方面。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图面上可用空间的展示面积则按直线比例尺缩小比率的平方递减。如1﹕10000比例尺地图上有100㎝2的一个水库,在1﹕100000比例尺地图上仅占1㎝2。显然,随着比例尺的缩小而产生的高倍率压缩,就迫使制图者必须通过取舍和简化来实现地图概括。

对制图要素的取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要素与制图目的的关系、保留要素的图形效果,是进行取舍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图形的化简,并非仅仅是舍去一些细小的碎部或进行合并,而是应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经仔细分析研究后,创作出更易识别的新图形。

2、分类
分类与简化的目的相同,一般是根据地理要素属性信息的异同划分的。分类和简化都是概括的手段,所不同的是分类只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使之更突出,更典型,而不是舍去某些数据。

分类的一般定义是“数据排序、分级或分群”。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一些类似的定性现象划分成类型,如土地利用中的耕地、草地、盐碱地等;另一种分类的方法是将定量数据划分成以数字定义的级别,如图上居民点按人口数量分成几级等,这种方法有助于统计要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

3、符号化
符号化就是把简化和分类处理后的制图数据结果制成可视化符号图形的过程。地图是通过符号系统的建立来模拟客观世界的,符号是地理信息的抽象和图解,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符号运用得体与否,对地图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制图者应对符号化过程予以高度重视。

4、归纳
归纳法或归纳综合法,是运用逻辑的、地理的推理法,超越所选取的数据范围,扩展概括括出地图信息内容的过程。如根据许多气象台站观测的每日平均气温而插绘出一组等温线;或根据测量的水深注记插绘的等深线图等都是利用逻辑的推理法扩展地图信息内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