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高校专业介绍之湖北大学

学院简介: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于2003年9月在原湖北大学地理系、环境工程系、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所等基础上组建而成。湖北大学地理系的前身是1942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史地专修科,1949年和1952年先后更名为湖北教育学院史地科和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地理科,1958年成立武汉师范学院地理系,并开始开办本科教育,1984年调整为湖北大学地理系。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是1987年湖北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与湖北大学联合组建的研究机构。环境工程系由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1998年创办,2000年开始招生。
学院下设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系统系、城乡规划系、环境工程系、湖北省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研究所、国家遥感考古实验室湖北工作站、湖北省自然保护研究所、湖北大学新型肥料研究中心、湖北大学农业遥感监测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目前设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与生科院联办)四个硕士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旅游规划、植物生态、环境生物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评价与规划、农村与农业规划、遥感考古、土地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等。建设有GIS、自然地理学、环境与土壤化学、环境工程等六个实验室。拥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和资源环境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副高)10人,讲师(中级职称)12人,助教(初级职称)2人。专职教师博士化率90%(含在读博士生)。师资队伍年富力强,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学院近十年来先后承担了德国国际合作基金、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基金、法国农科院、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等机构资助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咨询决策课题以及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课题80多项。
学院获国家和部委、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多部,如《Diversity and ecology of mountain bamboos in the Shennongji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德国Cuvillier Verlag出版)、《The Interplay of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a Patchy World》(荷兰Utrecht 大学出版)、《中国及其毗邻地区1∶400万地貌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四川盆地1∶50万地貌图》(科学出版社)、《环境地貌学简议》(地震出版社)、《湖北省农业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湖北科学出版社)、《湖北省大中型湖库资源与综合开发研究》(湖北科技出版社)、《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资源开发与旅游管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旅游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家合作关系,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一直致力于利用自身在资源与区域规划、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学科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近年来积极承担多项湖北省重大咨询决策课题以及省内外各市区县、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课题,如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科委等联合委托的湖北省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委托的鄂中区域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湖北省西部山区绿色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湖北省农业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湖北省大中型湖库资源与综合开发研究、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专项旅游开发与线路优化研究、陆水湖风景区可行性论证报告、湖北省大洪山区域旅游综合开发研究、咸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赤壁市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洪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荆门市屈家岭――太子山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木兰古门风景区开发研究、潜江市龙湾遗址公园可行性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湖北省地方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源环境学院在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出的成绩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和评价。
在湖北大学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为学院教学、科研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秉承湖北大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习坎精神”,朝着建立“国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迈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