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格达自然保护区漫记:天池碧波映冰峰
- 旅游地理
- 2007-09-08
- 124热度
- 0评论
久怀云游志,梦想到瑶池。去年金秋时节,终于如愿以偿。9月22日,天气晴朗,上午9时,我们乘专车从乌鲁木齐市出发,沿天山脚下的公路朝东北方向驶进。越过广阔无垠的戈壁荒漠,驶过风景如画的军垦农田,一个多小时后,在阜康冰湖村折而南行,沿三工河的河谷,溯水而上。河谷口,比较宽阔,向上行,山高、谷窄、流急,岸边、谷地散立着一些古榆。再向上,距天池约5公里处,山峦夹峙,峡峰险峻,怪石嶙峋、石壁耸立,水声轰鸣,青天一线,巍然若门,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就是“石门一线”,又称“石峡”,乃天池的天然门户。据说,这是由下泄的天池水切穿山岭而成。车过石峡,进入山间小盆地。盆地周围群山环绕,谷涧松柏苍翠;盆底片片绿茵茵的草地,散缀几座帐篷民居,河谷小桥流水、草地骏马、牦牛或觅草、或驰骋,悠然自得;更有那美丽多姿的哈萨克少女,轻轻地扬起鞭儿,放牧着羊群,偶尔传来几声清脆悠扬的民族歌声,使游人如痴如醉。离此去不远,就上了攀登天池的盘山险路。峰回路转,山陡弯急,悬崖绝壁处,比高有300余米,俯视谷底,不禁使人惊心动魄。在距天池约2公里的盘山路西侧,有座园形碧绿的水潭,清澈透底,潭径约30余米。潭的东侧水中并排站立着几株主杆粗壮、枝叶茂密的山杨;潭的西侧山坡上布满雪岭云杉。此乃西小天池,相传是西王母洗脚的地方,实则源出于天池的三工河水在山咀交汇低洼处渗出的一个积水潭。每当夜暮降临,皓月当空时,山峰、树影倒映潭中,倍觉幽深,形成了“龙潭碧月”胜景。再向上行,阴坡上的云杉林愈来愈稠密,在快到天池的时候,忽见东北方向,白练垂空,甚为壮观。近而视之,便是天池东北坝外半山坳里又一直径约150米的碧水潭,潭边有一岩石平面势如刀削,出水口水流悬崖跃落直垂谷底,飞瀑垂帘,落花飞溅,轰震山谷,声传数里。此处人称“东小天池”,亦曰“悬泉飞瀑”,环境更为幽秘。
中午时分,抵达天池。这里西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位于天山博格达峰山腰,是个以高山湖泊、雪岭杉林、冰山雪峰为景观的天然风景区。景区总面积30耳方公里,其中游览区15平方公里。天池渠口竖一石碑,上书清乾隆四十八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题《灵山天池疏凿水渠碑记》日:“……始臻绝顶,见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沃日蔼云,询造物之奥区也”。原来“天池”之名,乃“天镜”、“神池”二词分别取头留尾拼凑而成。鸟瞰天池湖面,状若葫芦,又似半月。湖面海拔198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深40米,最深105米,是座天然的高山冰蚀一冰碛湖。湖面随山势沿伸,蜿蜒曲折。湖水清澈碧透,宛如一面巨大明镜;微风拂过,泛起层层波纹,闪闪烁烁;登高远眺,一湖碧水,倒映天光、冰峰、云影,点点游艇荡漾,碧波帆影,相映成趣。湖周围,层峦叠翠,云杉如海。湖滨绿草如茵,凉亭、水榭、巨石、别墅,错落有致。翘首望南山,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高耸入云,山头白雪皑皑、峰间冰川晶莹,银装素裹。在整个西南山坡上,云杉林连峰续岭,浓荫蔽日。如果乘飞机俯视,便可看到这片绿色的原始森林,连续成东西2000公里,南北200公里的一条绿色长带,缠绕在天山山腰。林中栖息着雪豹、棕熊、猞猁、马鹿、黄羊、狍子以及天鹅雪鸡和红咀山鸦等珍禽异兽;伴生着羊茅、针茅、披碱草、林地早禾及药用党参、柴胡、贝母、益母草、远志和高山雪莲等多种珍稀野生植物。若在天池观日出,较之泰山观日出更有一番情趣。晨曦中,红日冉冉东升,湖面上薄雾轻轻升起,冰峰、林海、碧水的色彩更加绚丽多姿,游人如至仙境,飘然荡魂。难怪昔日周天子,西王母也留恋于此。相传3000多年前,英俊潇洒的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拉着的车子,四处漫游,最后到达西王母之国。西王母在风景如画的瑶池设宴款待穆王一行,临别时,周穆王依依不舍,特竖碑一块,书日“西王母之山”,并植槐一株,以志怀念。西王母更是劝饮再三,并即席歌日:“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之无死,尚能复来!”此事被记载于《穆天子传》一书。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天池同西王母联系在一起,《山海经》、《竹书纪》等史书中,亦有周天子会见西王母的传说;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据说,天池就是西王母的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池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天池西面高出湖面678米的大小锅底坑,是西王母做饭之处;在锅底坑之西峡谷中的三块形如并列蜡烛、高达海拔2718米的巨石,又名灯杆.山,传说是西王母当年用以顶住恶龙挣扎冲撞而即将倾倒的西天的顶天石;天池北端终碛岸上一颗唯一临水而立的古榆,相传是西王母头上的碧簪变化而来,是专门警戒、镇压池中兴风作浪的恶龙的。还有铁瓦寺、达摩庵、居仙洞、山神庙、八卦亭、海峰亭、庞真人祠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灿烂宗教文化遗迹散布天池周围。如此美妙的神话传说与宗教遗迹,给美丽的天池景象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
回程的路上,人们陷入了沉思。西王母有多大能耐,竟能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天山山腰造出这样一座碧池来?同行的地质、地理学家告诉我们,原来天池的造就,并非神功刀斧,也非凡人所为,而是大自然内外营力综合作用而成。约在200多万年前,在第四纪初到中更新世,大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博格达山迅速隆起,天池地区也随之上升,其间两次强太的山谷冰川作用,天池东西两侧槽谷外形基本形成;到晚更新世早期的天池冰期,经第三次冰川的刨蚀和堆积作用,进一步加宽加深了天池谷槽,不但使天池底部地形定型,而且由于冰碛物的堰塞作用,形成天池坝体;到全新世时,由于重力崩塌作用,博格山北移的山岳冰川,挟带大量的岩屙、漂砾、杂质、堆砌成今日相对高差达289米的天池坝体。后来,随着气候变暖,博格达峰冰川融化,加上天然降水,给天池以源源不断的补给。由于天池坝体上重力堆积物孔隙度大、渗透性强,使天池的水位无论多高,坝体的渗透带水位却保持长久不变。大自然就这样为人类造就了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
天池确实是美丽的,它使游人沉醉其中而又浑然不觉。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被美化了,不知是人美化了自然,还是自然造就了人的美?也许,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构成世界上最美的画面。为了保持人和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保持天池的自然美,国家于1980年在这里建立了以保护湖泊、森林、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为主的综合性天池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向北扩展到平原沙漠地带,发展为今天的博格达自然保护区。天池保护区乃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的核心。1990年成为我国参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的第一个温带荒漠区山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82年,国家又将天池定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总体规划设计以天池为中心,将一风景区范围扩大到158平方公里,旅游景点亦将不断扩大,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也将不断增多。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这一地区典型生态及珍稀动植物,保护涵养该地区的宝贵水资源,防止景区被污染、防止沙漠化扩大,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人们已经看到,由于旅游盘山公路的开挖、服务网点的增加、环湖区的放牧,已使不少自然景观被破坏,湖周被污染。因此,保护与开发,二者必须统一规划管理,严格划分出核心保护区、旅游区、登山区、禁猎区和生产经营区,旅游区的范围不宜过大,人文景观不宜过多,务必使天池这一天山明珠,永久保持它那天然的美色,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