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之路 重振农业地理学 服务新农村建设

中国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三农问题]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过去50年的发展,在中国日益出现农业劳动力主体弱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环境问题,加之农村地区本身存在的制度上的弱势等等。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的学科不振兴,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就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因积累深重且不易解决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家与地区发展的战略需求及政策渴望性都很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理念就是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区推进。能使不同地区在特定阶段,针对几个关键的问题,一个个去突破。”刘彦随表示。

“这不能完全靠政策制定与管理者振臂一呼,我们要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在专业理论、区域规划和科学决策方面去支撑,既要推进学科发展,又要推进科学命题,这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农’问题因积累深重且不易解决日益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国家与地区发展的战略需求及政策渴望性都很高。有关农业与农村地理的系统性、国际性的比较研究不多,这方面的会议也比较少,我感觉这次国际会议是一个好的开端,希望能唤起更多人对学科发展的关注!”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法国农村建设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彦随研究员对《科学时报》记者这样表示。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法国国家地理学会农村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农村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此次会议筹备了一年多时间,主办方试图通过这次会议,围绕农业、农民与农村发展,梳理回答相关的科学问题。
 
借鉴法国的先进经验
 
1967年开始,法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振兴计划的举措,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法国坚持以小市镇为中心,布局垃圾收集和处理中心;增加农业劳动力收入是其农村振兴计划的重点内容,通过农业补贴等各种措施使农场主和农业工人的收入达到平均收入水平;为了扩大农场规模,实行农场主提前退休等措施;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的人才要求,对农场主提出职业技能资格标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为农场主提供大量贷款和利息补贴用于农场装备的更新;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口回到农村,尽可能改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使法国农村社区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城市生活消费水平;在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实现以后,农村发展计划坚持鼓励农村社区经济多元化……

据与会专家介绍,法国的农村地理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和推动了这一农村振兴计划的出台。而现在的法国已经走过了曾经的典型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正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尽管他们农村人口少,我们农村人口多,但如何进行农村发展的制度改革与规划创新?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是不是能够从他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发展中借鉴一些什么?”刘彦随想了很多。他认为,法国的农村振兴计划,与后来日本、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等一脉相承。“我们要学习借鉴法国农村振兴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一系列政策及科学规划都得跟上去。目前国内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大家热衷于搞试点推进,一两年内,一个样板就出来了,实在是太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了。”
 
应率先推进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刘彦随认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文明化这 “三化”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应该率先推进沿海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刘彦随说。沿海地区人均GDP远超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基础和能力。区域发展战略上,沿海地区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意义。现代化的过程也包括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以前在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与优化配置”研究时,刘彦随就感到沿海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农村“空心化”、耕地撂荒以及居民点用地“大、散、乱”的问题。“在国内,农业和农村地理对此涉及的深度还不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国家地理科学、资源科学和地球信息科学的重要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基地,具有推动全国农业和农村地理学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决策的义务和责任。我们既是一个研究者、又希望成为组织者,科学界包括学术界应该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决策形成一些很好的意见。”
 
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反复强调,地理学要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老一辈地理学家周立三、黄秉维、吴传钧院士的带领下,我国地理学者承担完成了中国农业资源综合调查、全国农业综合区划与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作出过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贡献。

后来由于社会变化及学科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资源环境保护及旅游业快速兴起等原因,不少地理研究单位和高校地理系转向研究这些热门课题,而忽略了对农业地理和农村发展的研究。很多研究者分化到不同领域,关注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农业地理研究因而相对弱化了。
 
2006年刘彦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他领导的项目组已初步梳理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赴沿海地区的10个省、市开展了典型调研,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特征,特别是整个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以及所存在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社会问题等。
 
“由于发展阶段及区域差异性,农民光靠示范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提出要分类指导、分区推进,重视农村发展区域化主导模式的提炼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我们计划用3到5年时间对沿海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一个成果来。”刘彦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