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城乡规划
- 2007-12-18
- 82热度
- 0评论
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就业方式、居住方式、交往方式的一种改变,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的变革,也就是说人类聚居模式、工作模式和经济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出现了从小农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从自给自足经济转向开放经济、从技术含量低转向新技术革命等一系列变化。
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e)曾经说过: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进程两件最深刻的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①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几乎没有人不能体会到新技术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进程的变革。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为什么将影响全人类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进程呢?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分散的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集约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在劳动地域分工条件下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生态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及其生存环境由农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系统论者认为城市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废物等输出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举一个简单的数字,西方所有发达国家总的劳动力不到4亿,但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超过了4亿,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万。在中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的三十年时间内,有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中的80%以上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就是说总量超过西方劳动力总和的这样一支劳动力大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转移向高生产力水平,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正因为如此,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进程。所以,把城市化问题看得如此地尖锐、复杂和紧迫,是不足为奇的。
中央领导反复告诫各级党政军的领导同志,中国能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一流强国的位置,决定于本世纪的前二十年。而这二十年恰恰就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这个高速发展期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高速城市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在历史上只有一次机会,抓住机遇,并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功,那就是国家的成功,民族的成功,也是人类的成功。所以,把城市化的问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是有理由、有历史背景的。
一、片面的城镇化率决定论导致过度城市化
(一)定义
城市化英文为(urbanization),实际上其前缀urban就是指都市。我国为什么不直接提城市化而提城镇化?说明中央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注意到了城镇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城市、农村、大城镇、小城镇都能协调发展。所以,城镇化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各个学科对城市化都有自己的定义,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口学家往往把城市化定义为人口的空间转移,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由分散的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集约的城市工商业经济的过程;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的生活、行为和社会活动由农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在劳动地域分工条件下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生态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人及其生存环境由农村向城市演化的过程;系统论者认为城市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废物等输出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两种匹配情况
一是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如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工业发展基本上以村为单位来展开,以至于一些乡村80%的农民甚至全部的农民都已经转成工人,但其身份还是农民。我在温州生活工作了30多年,前年回到温州,就碰到了奇特的现象:温州人外出经商要讲温州话,因为温州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大约有260万温州人常年在外地经商做小老板,温州方言就成了他们商业交往的信用工具之一;回到温州则要讲普通话,因为现在温州各乡镇种地的、宾馆的服务员、出租车司机、菜场卖菜的等都是外地人,所以回到温州不讲普通话是寸步难行,出外经商不讲温州话也是寸步难行。由此可见,东南沿海地区的隐性城市化现象非常严重。
二是城镇化超过工业化。如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包括东北、西北一大片地区都是城镇化等于或超过了工业化。因为这些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人口是在农场、矿山、林区工作。矿山开采虽然属于工矿企业,但是没有细密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和交易交往,还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单一经济模式,与其它经济模式发生的联系比较少。农场、林区更谈不上城镇化,因为它的社会交往、居住模式、经济模式、就业模式尚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这实际上就是决定了该地区城镇化超过了工业化。像辽宁阜新市,城市人口有80万,但80万人口中大部分为煤矿工人,现在近25万失业,为解决就业问题,这些失业工人转向了第一产业,一下就退回到农业社会去了。所以,这样的城市本质上只是煤矿工人居住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的城市。
(三)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论述的比较多。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1)产生分工和合作效应。因为只有通过细密的社会分工,才能产生知识积累的高速化。只有分工,才能产生高效率的城市经济,才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才能使创新的成本降到最低的程度,才能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在古代,只有人口在空间的集聚才会出现分工与合作。(2)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消费产业,是人类聚居模式改变后所带来的。(3)技术和管理创新之源。现代的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往往发生在大城市。
因为技术和管理创新需要城市规模、人才的梯队与质量资本来支持。实际上,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创新都必须要有一大批人才,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也就成了新技术的孵化器。(4)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5)增加需求,刺激消费。城市最大的功能就是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对工业品的需求。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以上这些功能只有在二、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相匹配时才能实现。所以,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为依附的,工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要适应工业化,两者不能本末倒置。现在,有的同志片面认为只要推进城镇化就可以拉动工业化,这是错误的。
(四)历史的教训
非洲、拉美等国殖民式城市化导致的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教训。拉美国家都曾是西班牙、英国、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当时,这些强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相当高,城市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所以就在殖民地大肆进行城镇化,建设大城市,把殖民地国家80%的人口迅速集中到城市里来,城市化远远超越了实际的需求。这种按照殖民模式、统治者的意志来进行的城市化,称之为殖民式城市化。这样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拉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界专家喜欢用“多国发展模型”来解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这个发展模型是由美国学者钱纳里和塞尔比根据拉美等国家在上世纪50—70年代20年间城市化率与GDP的关系变化研究得出的,提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率应该是在63.4%,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
作者简介:仇保兴 男,1953年生。现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经济学博士。籍贯浙江省乐清市。1984年至2001年先后担任浙江省乐清县委书记、金华市委书记、杭州市市长,兼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著有《华夏文明振兴之路》、《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探索及应用》、《地区形象理论及应用》、《金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小企业集群研究》、《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人才体制环境——区域经济转型与对策选择》、《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