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发展历史及未来展望
- 城乡规划
- 2007-12-18
- 91热度
- 0评论
本文回顾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过程。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城市发展是很快的。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逐步接近饱和,今后主要以都市区和巨型城市带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美国的城市化主要是 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其郊区化则是20世纪交通发展和后工业革命的结果。农业生产率提高释放的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革命产生的劳动力需求所吸收。
20世纪的交通和后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分布逐步分散,产生了所谓的郊区化,这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延伸和在高层次上的继续。在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过程中,外国移民,种族隔离和政府政策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根本的力量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国城市化将逐步加快,且有多元化的趋势。在最发达的东部地区,郊区化也可能出现。同时,小城镇将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要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必须要大力发展交通和通讯事业,积极开发西部地区,适当地通过郊区化疏散中心城市人口,逐步取消城市户口,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建设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国的城市发展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美国的城市化和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主要发生在19世纪,而美国的郊区化则始于20世纪,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加速发展。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中国迟早也将经历先城市化,后郊区化的过程。在未来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在城市化和郊区化两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下,一个由便利交通和通讯基础结构设施支撑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必将最终形成。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工业化;移民;都市区
1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美国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尽管如此,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接着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2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2.1美国城市化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面积第4大的国家,总面积为938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美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26年的历史。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2,653美元。1910年以后,美国人口普查局用2,500人口作为界定是否为城市地区(UrbanPlace)的标志,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更要求城市地区符合以下2项要求:第一,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非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500人。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1790年时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13个独立州的总人口仅为390万人,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但在2000年时,全国的总人口高达2.81亿多人,城市人口的比例高达75%以上(见表1)。
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在 1840年一1930年间呈直线增长,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城市发展较慢,1940年代以后城市发展呈平稳增长,并且趋于饱和。表2表示2000年美国最大的10个城市在1990年一2000年期间的人口增长情况,它清楚地说明,位于南部和西部的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位于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城市人口增长较慢,甚至下降。亚利桑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大城市人口增长最快。
[NextPage]
2.2美国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在过去 200年-300年里,美国在各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在政治上,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超级大国,从东部的13个州发展成跨2大洋的国家;在经济上,美国从一个以原材料出口和制成品进口为特征的殖民地经济变成了最大的工业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从一个依靠欧洲的飞地变成了一个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在人口结构上,美国从一个相对单一的,以白人为主的人口结构变成了一个各民族的大熔炉。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的非白人人口比例已经高达25%。
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以下 3个阶段:
2.2.1第一发展阶段;殖民地到非殖民地(609年-1830年)
第一发展阶段可以分成 2个时期:1609年-1776年殖民地时期和1776年-1830年独立初期。
1609年—1776年:殖民地时期
这是美国城市发展的开始。 1609年开始的欧洲移民使得城市在美国东海岸最早得到发展(见图1)。
早期的城市发展特点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但城市的形成是以殖民地为目的的,并且经由契约组成的。例如,波士顿是由所有居民签署契约的方式成立的,即使没有契约,也是经过详细的规划过程。城市道路网一般呈网格状,主要沿袭欧洲的城市规划传统。早期的城市功能包括;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主要同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进行贸易。早期的殖民地城市以港口城市为主,例如,纽约 (1625年成立),波士顿(1630年成立),查尔斯顿(1680年成立)和费城(1682年成立)。
1776年—1830年:独立初期
1776年,美国在政治上获得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同英国息息相关。影响独立后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经济转型——将南方种植园经济转换成棉花经济,向英国出口棉花;
开放西部——最初依靠天然河流,然后开通运河,最终是铁路。
棉花从南方运往英国,在纽约中转,使纽约的交通地位迅速上升。 1803年的路易斯安娜使得密西西比河流域加入美国,新奥尔良等南方城市通过密西西比河同中西部连接起来。但是,真正使中西部变成居住地的是位于纽约州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的开通。1825年伊利运河通过哈得孙河(Hudson River)将纽约和五大湖地区连接起来,从而鼓励人们向纽约州和北俄亥俄州迁移,产生了布法罗(Buffalo)和其他小城镇,纽约成为无可争辩的商业中心。
中西部的新城镇分成 2类:第一类城镇由新英格兰移民建造,他们旨在重新恢复在英格兰逐渐沉沦的文化传统:第二类城镇是由开发商和运河商建造。1820年和1830年在第二类城镇居住的是建造运河的爱尔兰人。
[NextPage]
1790年-1830年期间,美国人口从不到400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1830年,美国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数目为90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9%。一个城市系统在美国初步形成。
2.2.2第二发展阶段;小规模到大规模工业化(1830年-1920年)
这是美国工业革命的最重要时期,尤其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因此,以南北战争为界将这一时期分成 2个阶段。
1830年—1865年:南北战争前
1830-1865年期间的最重要交通建设为运河和铁路。美国西部开发加快,首先得到开发的是中西部和五大湖区。
人口增长
这一阶段,美国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从90个增加到392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约9%增加到20%左右。1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目从1个城市(纽约)增加到9个城市,总人口呈指数增长,1860年时达到3,200万人。由于欧洲土豆的减产导致了饥荒,使得人口向美国大举迁移,特别是爱尔兰人。1817年和1819年间,平均每年大约有3万人迁入美国。1850年到1860年间,超过250万的爱尔兰人,德国人和其他欧洲移民进入美国。1860年时,全美最大的50个城市人口的40%为外国出生的移民。
工业化和社会两极分化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纺织业开始酌,工业化初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依靠移民的廉价劳动力和一些技术发明,美国的工业化逐渐开始,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工业化在南北战争后得到了加速。与此同时,爱尔兰人和新移民成为新的劳工阶级,社会两极分化开始。
交通建设和中西部的兴起
运河建设在南北战争爆发前已经基本完成。 1860年时,运河总里程约为4,250英里。但是,运河随即被铁路代替。1850年代,美国开始建设第一条州际铁路系统,整个1850年代完成了3万英里以上的铁路系统建设。值得注意的是,运河和铁路建设使得中西部和东北部联合起来,中西部成为美国经济的第二中心,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联合一方面造成了芝加哥的兴起,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南北战争。芝加哥的设市(1830年)和运河建设有关,但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铁路建设。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最重要的铁路枢纽。
1865年—1920年:南北战争后
1865年-1920年是美国工业革命和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美国的城市规划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人口增长
1860年时,全美人口为3,100多万,其中20%为城市人口。1920年,全美人口超过1亿,其中50%以上为城市人口。在1860年至1920年间,人口增长的40%是由于移民引起的,大多数移民前往纽约等大城市。1918年-1924年间通过的移民法使得移民的速度大大下降(见表3)。
区域的重新组合
1890年,美国的城市系统已经建成,西部开发已经完成,国土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工业中心从东海岸延伸到中西部,形成所谓的制造业带,其他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城市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社会两极分化和现代城市规划
1920年,25%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40%从事制造业、建筑,交通和通讯,其余的从事商业和个人服务业,能源从蒸汽变成电力,大大地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技术密集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贫富和社会差距越来越大,富人逐渐搬离市中心,穷人和少数民族住在市中心。19世纪末,美国快速的商业社会和城市发展迫切要求完善城市设计,建造漂亮房屋,保护私有财产,实行功能分区,这些要求导致了所谓的城市美化运动(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这一运动以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和1907年的芝加哥伯纳姆规划(BurnhamPlan)为标志,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从此开始。而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被尊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之父。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城市结构已经定型:高楼大厦分布在市中心,仓库,交通位于市中心周围,居住区向外发展等。城市呈多中心发展,用地沿交通线向外延伸。
[NextPage]
2.2.3第三发展阶段;成熟的都市区形成和转型(1920年至今)
1920年至今,美国城市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为现代都市区的形成和转型。这一时期郊区化十分普遍,城乡差别日益缩小,都市区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讨论都市区发展之前首先对其有关的概念进行定义。在美国,城镇的最低入口限度为2,500人,而设市的最低人口限度为25,000人。在20世纪初以前,城乡差距是很大的。但是自1920年代城市向农村地区发展以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小。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认识到大都市区的存在,定义了城市化的都市地区。196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将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MSA)定义为50,000人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周围与中心城市有密切功能联系的县(County),以县的边界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的边界,县的人口密度必须超过规定的最低限度。最大的人口普查区为标准组团统计区(Consolidate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CMSA),由2个以上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组成,其中一个标准大都市统计区的人口必须超过100万人。所谓郊区化指人口和城市向中心城市以外的都市区发展。1920年至今,美国现代都市区的发展可以分成2个阶段;1920年-1950年(都市区的形成)和1950年至今(都市区变成巨型城市带)。
1920年—1950年:都市区的形成
1920年代以来,美国人口增长开始减缓,自然增长和移民日益减少。城市人口增长趋于饱和,人口在地域上重新分布,人口迁移逐步变成城市之间的迁移,而非农村向城市酌迁移。这一时期,城市逐渐变成都市区,郊区化开始。人口的重新分布有2种:都市区内人口向郊区分散,郊区化使得郊区在政治。经济上不断独立并同中心城市形成竞争;人口从核心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向非核心地区西部和南部迁移。所谓的阳光地带(从洛杉矶到亚特兰大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和就业。美国100年来的人口迁移使得各区之间的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见图2)。
1910年-1960年的人口迁移方向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国外移民基本停止,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黑人和妇女找到工作机会。1910年时,90%的黑人住在南方,到1960年时只有60%的黑人住在南方。1910年,72%的黑人住在农村,1960年时72%的黑人住在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黑人进一步向北方工业城市迁移。区域间的人口迁移使得美国人口在各区的分布趋于平衡。
1920年,美国的城市化比例开始超过50%。1920年代开始的汽车广泛使用使得郊区化开始沿着不同于城市铁路的方向进行。有关美国郊区化的因素分析将在另一节里专门讨论。美国郊区化在19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经济萧条和战争被迫中断,在战后和1950年代重新开始。
1950年至今:都市区变成巨型城市带
这一时期,美国的都市区经过郊区化使得相互连接变成巨型城市带,最大的巨型城市带为以纽约为核心的东北城市走廊和以洛杉矶为核心的南加州城市走廊。
人口增长
战后到 1960年代初为美国的所谓人口婴儿潮时期(Babyboom),期间人口增长迅速。1957年为人口婴儿潮的顶点,每1,000妇女的婴儿出生率高达123。婴儿潮以后,美国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例如,1976年,每1000妇女的婴儿出生率已经降到65.8。
虽然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但是国外的人口迁移相应增加。近 30年来,墨西哥和亚洲成为美国移民的最主要来源。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估计, 2050年左右美国人口将达3.1亿人,人口总量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
城市郊区化
战后尤其是 1950年代以后,美国重新开始并且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由于人口郊区化在大都市内进行,大都市区的发展主要发生在郊区,各个相连的大都市区逐渐交叉变成巨型城市带。1960年,中心城市和郊区人口相当,以后郊区人口超过中心城市人口。
表 4表明,战后美国大都市内的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上高于非大都市区内的人口增长速度,而大都市区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又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美国的郊区化经历了以下 4个阶段: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NextPage]
3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在过去的 200多年里,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如果将城市化定义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话,那么郊区化的基本特征则是人口向郊区分散。郊区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延伸,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这里的郊区是相对于中心城市的一个地域概念,同中国的以农业为主的郊区概念不完全一样。本节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3.1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1609年到1830年,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1830年时,一个城市系统已经初步形成。19世纪时是美国城市化的最重要阶段。影响美国城市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人口增长
欧洲移民的快速增长是美国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因素。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目标为大城市,而向西扩张使得美国的疆域从独立时的 13个州在19世纪内变成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人口随之增长。
工业化
19世纪初,美国的小规模工业化已经开始。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的大规模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美东和五大湖地区为核心的制造业区在全国占主导地位,纽约和芝加哥成为最重要的城市,带动美国向西发展。以蒸汽为能源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必须在地域上集中分布以便有效地利用能源,而原始交通工具的落后(例如,步行和马车)使得居住地点必须同工作地点靠近。因此,早期的城市空间结构非常紧凑,土地使用呈同心圆向外扩展。19世纪后期,美国的城市发展开始分散,郊区化逐步进行,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加速。
3.2影响美国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1945年后的郊区化比1920年代的郊区化要快的多。例如,1950年住在郊区的人口为4,000万,1960年时达到6,000万:1970年代时更达到7,600万。1970年,15个最大的都市区内72%的居民在郊区工作。郊区功能的多样化使得郊区形成新的城市,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巨型城市带在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形成。影响美国郊区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末,美国城市内部有了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线路由市中心向郊区延伸。有轨电车使得居民的出行距离增加,同时使得城市边界向外扩展。有轨电车线路向市中心的汇集,使得市中心的交通日益拥挤.因此,中产阶级和富人开始向当时的郊区开始迁移。这些人住在郊区,但仍在市中心工作,依靠有轨电车进行通勤。这时的郊区只有居住的功能,而没有商业,就业和娱乐功能。
20年代汽车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局限性变得更加突出。私人汽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快速,方便,灵活,多起点,多终点。其主要缺点是需要足够的停车空间,引起市中心的交通拥挤。随着1950年代州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私人汽车的普及,居住功能的郊区化速度大大加快。最初,居住功能郊区化以后,工商业仍然在市中心,居民仍要到市中心上班。
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有重大的意义。在卡车发明以前,货物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再用马车进行集散。因此,早期的工业用地通常位于市中心和铁路的交叉口附近。卡车的发明对工业功能郊区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卡车运输使得工厂可以直接建在郊区。郊区的地价比较便宜,税率低,土地宽阔以便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此外,郊区的工会较弱导致工资较低以及先前居住郊区化带来的劳动力也是工业郊区化的重要因素。
居住功能和工业功能的郊区化也带动了商业功能的郊区化以便就近服务顾客,这就使得居民的上下班出行由原来的郊区到市中心的出行逐步变成郊区到郊区的出行。除了交通工具改善以外,电话的普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在 20世纪,电力代替蒸汽成为主要的工业能源,电力使得工厂布局可以分散同时不会增加能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服务业逐步取代了制造业的地位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城市人口的聚集效用越来越不明显。如果说19世纪的城市发展以集中为特征的话,那么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城市发展则以分散为特征。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后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兴起造成人口向郊区分散。
[NextPage]
政府的鼓励郊区化政策
1950年代,联邦政府建造州际高速公路和推动农村电气化。这些措施有效地缩小了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美国联邦住房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允许房屋贷款的利息用于抵税,同时政府为符合标准的私人贷款提供保证。如果私人不能付款的话,联邦政府付款。这样,许多人就可以在郊区购买房屋,形成郊区化。美国富人和中产阶级首先选择郊区化。
建造商在郊区舱建设成本较低
由于郊区的土地价格较低,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同时,郊区新屋的设计建造标准化和批量建设使得成本大大下降。
美国的文化传统
美国白人喜欢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这一文化传统对郊区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3.3郊区化的后果
除了产生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和巨型城市带以外,郊区化导致了市中心在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下降。例如,中心城市的税收不断下降,而穷人又涌入市中心,加剧了中心城市的财政负担。因此, 1949年通过了城市房屋重建法(Urban Housing Redevelopment Act of 1949),旨在恢复市中心的地位。美国的旧城均存在严重的旧城改造问题。但是,由于富人住在郊区,穷人住在市中心,旧城改造很难获得郊区富人的政治支持。
4对中国城市发展前景的展望
有关中国城市发展的研究已经很多,本文仅从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角度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4.1中美两国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而美国仅是一个只有 226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是,中国没有经历美国一样的大规模工业革命,因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的大国。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也有政策失误,这里不再一一讨论。
中国的交通系统在近 20多年里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尚缺乏连接全国的高速公路系统,这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区域差异要比美国大得多,中国城市交通主要集中在市区,对于连接城市和郊区的交通系统重视不够。这对于城市郊区化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 5倍,同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中国城市的人口密度比美国高得多。中国城市化以小城镇和中小城市为主,而美国城市化则以外国移民直接进入大城市为特征,两者的过程是不同的。中国农村的离乡不离土的城市化方式在美国不存在。美国人口的自由流动和没有户口约束自发地调节劳动力的供需平衡。
中国最近 20多年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得多,但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美国的1/40左右。低收入决定了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不可能拥有小汽车,因而出行距离短,城市空间结构集中,中心城市发达,而郊区较为落后。中国城市土地少和交通落后同样决定了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仍然不够发达,而制造业往往要求城市集中发展。中国政府鼓励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提供优惠条件。这一方面确实加快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但同时又扩大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差距,造成了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城市发展的最终出路除了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以外,更关键的是要开发大西部,均衡分布人口和生产力。
中国城市历史比美国城市历史要长的多,因此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资金缺乏是影响旧城改造的一个突出问题。美国主要依靠税收和使用费筹集资金。
[NextPage]
4.2对中国城市化的一些建议
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必须先行
美国的城市发展史充分证明,交通和通讯技术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除了发展城市内部的交通外,更应大力发展市际和省际的道路系统,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航空。市内交通以完善道路系统结构,提高道路等级和加强交通管理为主。市际和省际的道路系统要加强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提高速度。
大力发展内地城市建设
要加快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政策上更加放宽和灵活。美国西部开发允许土地归开发者所有,这在目前中国行不通。但是,政府可以允许开发者对土地长期租用。政府可以通过贷款,免税等优惠措施吸引投资者。政府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并且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使得开发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沿海地区的特殊优惠政策要逐步取消,使得沿海和内地公平地参与竞争。
郊区化问题要进一步研究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郊区化不太可能,因为中心城市太具吸引力,但是,随着城郊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郊区居住,工作环境的优化,中国郊区化在有条件的地区会逐步出现,例如,北京,上海已经有一些郊区化的趋势。郊区化使得中心城市的人口压力减少,对城市发展有好处。
城市户口制度要取消
城市户口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人为地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应予取消。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新进入城市的人口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才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同时对城市人口规模有一些控制。
城市产业结构要提升
除了发展制造业以外,要特别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产业结构。事实证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分散城市人口。例如,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得居民出行减少,城市功能在地域上分散开来,减轻市中心的压力。
城市空间结构要多中心化
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势在必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居住,工作的就地平衡,有利于减轻交通拥挤,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土地使用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