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仪测量的工作原以及及水准仪示意图

水准测量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水平线,借助竖立在地面点的水准尺,直接测定地面上各点间的高差,然而根据其中一点的已知高程,推算其他各点的高程。

为了统一全国的高程系统、满足各种比例尺测图、各项工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需要,在全国各点埋设了许多固定的高程标志,称为水准点,常用“BM”表示。水准点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 水准测量通常是从某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开始,引测其他点的高程。在一般的工程测量中,水准路线主要有三种形式: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支线水准路线。

水准测量工作原理及水准仪示意图:

2.1.1高差法

    如图2.1所示,已知地面上A点的高程为HA,欲测定B点的高程HB,需要先测出A、B两点间的高差hAB,为

此在A、B之间安置一台水准仪,再在A、B两点上各竖立一根水准尺。根据仪器的水平视线,分别读取A、B尺上的读数a和b,则B点对于A点的高差为:

hAB=a-b (2.1)

    如果水准测量是由A到B进行的,如图2.1中的箭头所示,则A点尺上的读数称为后视读数,记为a;B点为待定高程点,B点尺上的读数称为前视读数,记为b;两点间的高差等于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即hAB=a-b。若a大于b,则高差为正,B点高于A点;反之高差为负,则B点低于A点。因为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可认为与大地水准面平行,由图2.1可知

图2.1

HB=HA+hAB=HA+(a-b) (2.2)

由式(2.2)根据高差推算待定点高程的方法叫做高差法。

    例1:图2.1中已知A点高程HA=452.623m,后视读数a=1.571m,前视读数 b=0.685m,求B点高程。

解:B点对于A点高差:
hAB=1.571-0.685=0.886m

B点高程为: HB=452.623+0.886=453.509m
    例2:图2.2中,已知A点桩顶标高为±0.00,后视A点读数a=1.217m,前视B点读数b=2.426m,求B点标

高。
    解:B点对于A点高差:
    hAB=a-b=1.217-2.426=-1.209m
    B点高程为:
    HB=HA+hAB=0+(-1.209)=-1.209m

 


2.1.2、视线高法

    如图2.1所示,B点高程也可以通过仪器视线高程Hi,求得。

视  线  高: Hi=HA+a (2.3)

图2.2

待定点高程: HB=Hi-b (2.4)

由式(2.4)通过视线高推算待定点高程的方法称为视线高法。

    例3:图2.3中已知A点高程HA=423.518m,要测出相邻1、2、3点的高程。先测得A点后视读数a=1.563m,

接着在各待定点上立尺,分别测得读数b1=0.953m,b2=1.152,b3=1.328m。
    解:先计算出视线高程
    Hi=HA+a=423.518+1.563=425.081m
    各待定点高程分别为:
    H1=Hi-b1=425.081-0.953=424.128m
    H2=Hi-b2=425.081-1.152=423.929m
    H3=Hi-b3=425.081-1.328=423.753m

    高差法和视线高法的测量原理是相同的,区别在于计算高程时次序上的不同。在安置一次仪器需求出几个点的高程时,视线高法比高差法方便,因而视线高法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采用。

 

图2.3